
大学对任何歧视及骚扰行为是零容忍的。每个人,不分种族、肤色、性别、性倾向、残疾、家庭岗位、语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民族或社会出身、其他背景,均有权受到尊重和公平对待。大学成员必须采取任何必要措施,以确保教职员、学生或其他与大学有往来的人免于受歧视或骚扰。
香港共有四条反歧视条例:
- 《性别歧视条例》
- 《残疾歧视条例》
- 《家庭岗位歧视条例》
- 《种族歧视条例》
根据香港的《反歧视条例》,在特定范畴内基于性别、婚姻状况、怀孕、哺乳、残疾、家庭岗位或种族而对他人作出歧视行为,均属违法。这些范畴包括雇佣、教育、提供货品、服务及/或设施、处所的处置及/或管理及会所成员资格,以及参与会所活动等。
除了四条反歧视条例外,大学的《平等机会政策》亦涵盖有关性倾向骚扰的投诉。
有关歧视行为的定义及例子,请参阅大学的《平等机会政策》附件一。
关于《性别歧视条例》
《性别歧视条例》禁止基于性别(男性/女性),婚姻状况(单身/已婚/分居/离婚 /丧偶)、怀孕和喂哺母乳(喂哺母乳/集乳的作为/以本身母乳喂哺儿童)而产生的歧视(「性别歧视条例受保护特征」)。在此条例下,对他人作出性骚扰亦属违法。
例子一:因学生怀孕而拒绝其入学申请;
例子二:即使某已婚人士最为合适,亦因其婚姻状况而拒绝聘用。
关于《残疾歧视条例》
《残疾歧视条例》旨在保障残疾人士免受基于其本人或其关联人士残疾的歧视、骚扰及中伤。条例涵盖多种身体及精神状况,例如自闭症、专注力不足及过度活跃症、听觉障碍、精神病、身体残障、特殊学习困难、语言障碍及视力障碍等。
例子一: 因某学生有残疾而拒绝其入学申请或开除残疾学生;
例子二:一位精神病康复者被解雇,因为雇主认为其残疾将来会复发。
关于《家庭岗位歧视条例》
《家庭岗位歧视条例》禁止任何人或机构基于他人有照顾直系家庭成员的责任而作出歧视。直系家庭成员指与该人有血缘、婚姻、领养或姻亲关系的家庭成员。
例子一:尽管一名有初生婴儿的职员拒绝调职到另一个无需外出公干的工作职位,但雇主认为有婴儿的妇女无法外出公干,并坚持调职决定;
例子二:教育机构因为一名学生有初生婴儿而拒绝其入学申请或开除该学生。
关于《种族歧视条例》
《种族歧视条例》保障所有人士免受基于种族的歧视、骚扰及中伤。种族包括某人的种族、肤色、血统、国籍或族裔来源。
例子一:某学校一律不准职员和学生留胡子。若资料显示该做法缺乏理由支持,则有关要求或条件可能对有留胡子习俗的族裔构成间接歧视;
例子二:一名少数族裔人士不被邀请参加需具备良好中文能力的职位面试,因为雇主基于 其申请表的相片样貌,而认为他 / 她不能说流利的广东话。
关于性倾向骚扰
性倾向指异性恋(性倾向于异性)、同性恋(性倾向于同性)和双性恋(同时性倾向于同性和异性)。性倾向骚扰是基于某人的性倾向而作出不受欢迎行为。骚扰的对象不限于不同性倾向的人士本身,在某方面与不同性倾向人士有联系的人也可受到骚扰。在决定某些行为是否构成性倾向骚扰时,将考虑全部纪录和整体情况。
1. 及早表明立场
如感到被骚扰,应立即向对方表明该行为不恰当并要求停止,亦可透过转换话题或肢体语言(如不回应、回避接触)间接表达该行为并不恰当。
2. 寻求协助
如需即时支援,可致电 24 小时校园保安热线2948 8002或亲临保安控制中心(A-G/F-03。有需要时亦可报警处理。
在一般情况下,可寻求辅导员、舍监、系主任、上司、平等机会协调员或大学平等机会及大学平等机会及关注残疾主任协助。
如需寻求校外支援,亦可联络平等机会委员会。
3. 纪录事件
保留有关歧视或骚扰事件的纪录,包括日期、时间、地点、涉事人、事件经过及你所作行动。若日后进行正式投诉,此纪录将有助处理。
1. 发挥支援者角色
在安全情况下,主动关心受影响人士,提供协助与支援。
2. 适时介入
在适当及安全的情况下,可主动发声反对不当行为,请骚扰者停止不恰当的行为。同时,把受害者带离现场。
3. 协助受害人举报
若受影响人士犹豫不决,可提供举报指引或陪同进行投诉。
4. 作为证人提供证供
如有需要,诚实及准确地描述所见所闻,以便相关部门作出跟进。
建立安全、互相尊重及共融的环境,需要每位大学成员的共同努力。以下为日常实践的建议:
1. 促进尊重与共融
- 尊重每位人士的尊严,无论其性别、性别认同、种族、残疾、家庭岗位、信念或背景等。
- 留意自身言行,避免引起他人不适或造成冒犯。
- 欣赏多元,于课堂、工作间或社区推广共融文化。
2. 留意无意识偏见
- 意识到偏见可能潜藏于日常行为与决策之中。
- 挑战刻板印象,避免根据外貌或身份作出假设。
3. 清晰沟通与尊重界线
- 确保言语与行为应适当,避免不恰当的玩笑。
- 身体接触及个人互动须获明确同意。
- 如对方表达不适,应尊重并即时调整该行为。
4. 安全饮酒*与社交责任
- 在社交场合注意酒精摄取量,确保清醒与良好的控制能力。
- 不应强迫他人饮酒或参与不愿意的行为。
- 互相关心,确保同伴安全返家。如发现他人处于高风险状况,应适时介入。
*备註:大学活动及校园内一律禁止饮酒。
若你已满18岁并选择饮酒:
- 了解自己的极限
- 掌握酒量,避免过量。
- 小心饮品来源,勿接受陌生人饮料,亦避免让饮品离开视线。
- 感觉不适时立即寻求协助
- 如有醉意或感到不寻常,应寻找可靠人士协助。
5. 勇于发声
- 见到不当行为时,在安全情况下为当事人发声。
- 透过適切渠道举报事件以纠正情况。
- 鼓励社群讨论尊重与共融的重要性。
6. 持续学习与关注议题
- 参加与平等机会及防止骚扰的工作坊或网上课程。
- 了解最新相关政策与法例。
- 主动学习不同文化、身份与观点、培养同理心与理解力。